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“多回家看看,別愛得太遲”狠狠地擊中我內心深處最柔弱的地方,鏡頭中的父母已白發(fā)蒼蒼,步履已蹣跚,聲音已柔弱,兒女在外奔波忙碌,逢年過節(jié)很多時候都以一個電話來表達,有時忙得連電話都忘了打。在目前這樣的社會環(huán)境中,各方面的壓力很大,需要年輕人努力奮斗,可是功名利祿能跟親情比嗎?
從蹣跚學步到長大成人,再到自己也為人父母。生命周而復始,生生不息。推動搖籃的手,就是推動世界的手。在每年你生日的這個時間緯度上,你是否會想起那個帶你來到世界上的人?
世間多少癡兒女,可憐天下父母心!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”、“滴水之恩,當涌泉相報”,這樣的詩詞俗語傳承著中華民族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。感恩,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道德準則,是做人的起碼修養(yǎng)。然而,處在社會轉型期,一些人的感恩意識在逐漸淡化,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和親情關愛。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永遠需要報答的最美好的人——就是父母。
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。其實父母并不需要我們以后轟轟烈烈的去為他們做什么大事,而是要求我們從現在做起,從點滴做起;有時候關心孝敬父母,就是陪父母聊聊天,就是一個祝福、一句問候、一朵鮮花、一個擁抱,甚至只是一個微笑。
要對自己的父母感恩。因為他們不僅賜予孩子生命,更把孩子養(yǎng)育成人。父母起早摸黑掙錢供養(yǎng)孩子讀書,把孩子養(yǎng)大成人,非常不容易。孩子要對父母感恩,就不應該貪得無厭地索求他們的付出,感激父母是最起碼的要求,是做人的道德底線,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父母都不愛,又怎么可能愛同學、愛社會。更何況為了培養(yǎng)一個大學生,我們的父母已經付出了太多太多。羊有跪乳之恩,鴉有反哺之義,既然如此,我們還在等什么呢?
多回家看看,別愛得太遲!